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ChinaFLUX第10次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培训在北京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06-05

        2015年5月22日-23日,ChinaFLUX第10次通量观测理论与技术培训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功举办。本届培训的主题为“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应用”,围绕通量基本理论与仪器配置、通量数据质控与处理、站点尺度的通量观测研究、通量数据的应用案例、新技术在通量观测中的应用等5个方面展开专题报告和综合讨论。


 

        此次培训由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美国Campbell公司和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中科院各相关研究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近50个单位的180余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会议。

5月22日,ChinaFLUX秘书处张雷明副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开幕式,ChinaFLUX理事长于贵瑞研究员为大会致词并做了题为“中国区域通量观测研究的发展——历史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于贵瑞研究员追溯了全球通量观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ChinaFLUX的建设和发展现状,总结了目前ChinaFLUX致力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1.碳-氮-水耦合循环的生物调控机制;2.碳通量长期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机制;3.碳通量空间格局生物地理学机制。同时指出中国区域通量观测与数据的规范化,中国区域通量数据集成与整合分析,中国区域天-空-地一体化建设系统的建设,新观测技术、关键设备与观测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将作为未来ChinaFLUX的工作重点,并提出建立中国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协同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CORE)的设想。

接下来,进入培训主题报告阶段。在通量基本理论与仪器配置,以及通量数据质控与处理两个专题中,来自美国Campbell公司的周新华博士为大家培训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论”,“通量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和“通量数据的处理与在线计算方法”。周新华博士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涡度的基础理论和数据处理,使得许多刚接触涡度相关的学生们受益匪浅,也为从事多年通量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带来了新的启发。之后,张雷明副研究员做了题为“通量数据的插补与拆分基本方法”的报告,分析了通量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总结了缺失数据插补和拆分的方法和原则,为大家获取高质量的通量数据提供了思路。此外,来自美国Campbell公司的李尚刚工程师就“涡度相关技术的仪器配置与系统维护”进行了介绍,为通量观测系统的长期连续稳定运行提供帮助。

5月23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徐自为博士介绍了“EdiRe等通量数据处理软件的介绍与应用”,用实例比较了不同通量数据后期处理软件的优缺点。接着,ChinaFLUX通量观测技术组的温学发研究员和郝彦宾副教授分别以千烟洲站和内蒙古站为例,介绍了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研究进展。温学发研究员从样地选择与设置、仪器配置、数据质量控制、碳水通量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森林站通量观测的实际案例。郝彦宾副教授则从草原生态系统碳、水交换,以及降雨模式对碳、水交换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通量数据的应用案例专题,来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陈智张黎和任小丽三位博士分别就通量数据的集成分析,过程建模,遥感建模等三个方面做了报告。

 

       进入培训的最后环节——新技术在通量观测中的应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张扬建研究员就天地一体化的综合观测体系进行介绍,将遥感技术引入通量研究,提出了遥感,与地面样方监测,地面物候监测,地面温度监测相耦合的思想,为通量观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来自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晓波博士就“土壤CO2,CH4,N2O通量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做了汇报,这一研究已经成功申请“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研制“全自动多通道土壤CO2,CH4,N2O通量协同观测装置”,使得实现多参数温室气体监测的同时,同步连续监测成为可能。为建立中国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协同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CORE)的设想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此次培训的召开,将有助于ChinaFLUX成员掌握通量观测的微气象学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学会通量数据质量评价和控制的方法,了解通量观测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也加强了ChinaFLUX成员间的沟通交流。许多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人员的踊跃参会,充分说明了ChinaFLUX在国内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更多年轻通量研究人才的参与,将不断壮大ChinaFLUX的队伍,推动我国通量观测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