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应邀来我所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5-11-26

 

为使广大科学家更好的把握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开幕前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邀请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先生,于2015年11月24日来所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焦点和中国政府的立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所长葛全胜主持。国务院参事刘燕华等二百多名科学家、研究生到会聆听了报告,并与解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
报告中,解振华对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目标、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国际气候谈判重大议题以及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科技需求等做了全面的介绍。他指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根据德班会议的决定,重点针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一个适用于各方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决定”;该成果应充分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和不同国家(地区)各自能力的原则,以加强《公约》规定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中国将积极的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理念纳入大会成果,为全球经济转型提供动力。解振华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他认为,中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森林增汇等方面自主行动取得的成就,设立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及我国领导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等将构成支撑此次谈判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则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既要求我国加大减排力度,又要求我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双重压力。
解振华谈到,本次大会还将对《公约》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协议之间的关系、“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在不同要素上的体现、长期减排目标、减排模式、减排力度评估、适应气候变化、透明度、法律约束力、损失损害赔偿机制等11个重大议题展开谈判。由于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因此如何弥合分歧、达成共识,将成为决定此次大会成败的关键因素。
解振华还特别强调,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如何减少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开展国家自主贡献(INDC)评估等,将成为我国科技界面临的重大国家需求。他希望,包括地理资源所在内的全国科技力量,在减排目标盘点机制与方法体系、2度温升与减排关系、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我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提供科技支撑。
报告会上,解振华还与我所科学家进行了充分互动,解答和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2度温升与减排关系、适应气候变化、减排目标盘点机制与方法、造林与湿地碳汇等方面的问题。
 
                                     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