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简称沙坡头站),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建立最早的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站、防沙治沙桥头堡,是享誉全球的“草方格沙障”“以固为主、固阻结合”和“水量平衡、以水定植”固沙技术与理论诞生地。
沙坡头站研究团队在风沙物理、沙害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及沙漠科学研究领域享誉全球,主要科学贡献有:解决了无灌溉条件下植物固沙的可行性程度、适宜的固沙植物种的选择及其合理配置等问题,发明了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提出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沙漠铁路防护体系建设的理论与模式;研发了降水小于200mm 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论证了生态恢复的机理;理论上分析了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化逆转的理论范式;提出了流沙固定过程中植被-土壤系统的演替模型;揭示了干旱沙漠地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解决了固沙植被建设中的水量平衡问题;阐明了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演变机理及生态水文功能,研发了人工结皮固沙新模式;揭示了极端环境下植物抗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生态适应对策。先后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9年和2018年)、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0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07年、2013年和2017年),并获UNEP“全球环境500佳”(1988年)、UNDP 荒漠化防治最佳实践奖(1998年和2002年)。多次被国家、中科院和研究所授予集体荣誉称号。其中,2001-2015年连续三届被评为 CERN 优秀站,2002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
在几代“沙坡头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不为名利、勇于创新、忍耐寂寞、宽容失败、勇战沙魔”的“沙坡头精神”,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寂寞的生活环境,沙坡头站科研团队以身作则,克服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长期坚守在严酷环境的沙漠科研第一线,淡薄名利、忍耐寂寞、衷心热爱沙漠科研事业,为国家建设和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研发和开拓了新的沙化土地治理模式和方向,引领了干旱区生态水文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为中国北方沙区生态屏障建设和防沙治沙作出了贡献,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在新时期,面对国家防沙治沙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沙坡头站聚集了一批批不同学科背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的一支高素质科研团队,不但持续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融合,而且提升了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难题的能力。
2011年,为铭记老一辈科学家及沙坡头站科学研究团队对我国沙漠科学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弘扬科学家精神,建成了占地240m2的科技成果展厅,系统地展示了沙坡头站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取得的科研成果,以进一步激励和鼓舞一代代科研人员树立“扎根西部、服务西部”的爱国情怀,终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淡薄名利、忍耐寂寞、衷心热爱沙漠科研事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无私奉献,为新时期丰富中华民族精神财富添砖加瓦。此外,沙坡头站还开放我国规模最大的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中国北方沙区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Lysimeter群、长期固定观测60余年的包兰铁路人工固沙植被防护体系、40余年的沙地水量平衡综合观测场和大型野外观测场21个和长期监测点500多个,总开放面积超过10万㎡。
沙坡头站科研团队坚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指导,继续发扬“沙坡头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不断强化“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努力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先行区中的排头兵作用,一步一个脚印,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
拼搏奋进的沙坡头站
新闻来源:http://spd.cern.ac.cn/content?id=5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