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现状是实施区域碳汇管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基础 . 因此 , 定量研究全球以及不同国别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在各种碳库或生态学过程中的利用与分配规律 , 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 不仅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增强全球和国别温室气体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
近年来 , 适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生产力及其呼吸消耗通量的观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 .但是当采用不同的技术途径评估特定区域或全球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碳源/汇强度时, 其评估结果还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 这主要是因为迄今学术界还没有对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碳蓄积、碳流失及碳泄露等过程给出严格的定义 , 也没有明确给出相关的评估方法技术规范 , 由此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对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的生态学意义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 为此 , 本研究在探讨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源/汇形成过程机制的基础上 , 重新审视了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碳交换通量及其碳排放丢失的概念体系 , 并将中国地区的陆域整体假设为一个大尺度的生物-社会群区生态系统, 采用多源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 , 定量评估了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自然过程的碳交换通量、还原性碳和自然生物群系采食碳排放通量、人为活动干扰引起的碳排放、以及自然干扰过程的碳丢失等关键自然和人为活动过程的碳交换通量 , 进而初步评估了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强度.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 2001~2010年中国区域的总初级生产力 (GPP)、生态系 统 呼 吸 (ER) 和 净 生 态 系 统 生 产 力 (NEP)的气候潜力值分别为7.78, 5.89和1.89 PgC a–1. 这些有机碳在经过还性碳排放及生物群系呼吸(0.078 PgC a–1)、火灾(0.002 PgC a–1)、土壤侵蚀(0.038PgC a–1) 、 农 林 产 品 利 用 的 碳 移 出(0.806 PgC a–1)的消耗, 最后可以形成大约0.966 PgC a–1的潜在碳汇总量. 该值可以视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气候潜力值. 研究还表明 , 人为干扰引 起 的 碳 排 放 可 以 达 到 NEP 的 42%,说明加强生态系统过程管理, 减少人为活动引起的碳排放 , 是增加陆地碳吸收, 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分析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状和增汇潜力提供参考信息 , 也可作为中国区域碳管理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
全文见:Wang Q F, Zheng H, Zhu X J, et al. Primary estimation of Chinese terrestr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during 2001–2010. Sci Bull, 2015, 60: 577–590, doi: 10.1007/s11434-015-07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