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苑数据
2021年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第一届“ScienceDB科学数据奖”获奖系列访谈的最终篇——集体贡献奖之一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并且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ChinaFLUX设计和创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接受采访。
于院士在访谈中反复提到,科学数据共享是伟大的科学事业。成立的20年中,ChinaFLUX始终致力于为国内外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数据支撑。ChinaFLUX是最早加入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团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事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又以数据论文专题的新形式践行观测数据共享原则。一路走来,不断探索,硕果累累。
科苑数据:于院士您好,非常荣幸能够借“ScienceDB科学数据奖”获奖专访机会与您对话。请您和我们的读者打个招呼,介绍一下您和获奖集体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
于院士: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于贵瑞,很高兴受邀参加采访。
首先,我想感谢ScienceDB授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集体贡献奖,这是对ChinaFLUX集体工作的肯定和鼓励。ChinaFLUX自创建以来就一直坚持以创建公共科技平台、观测积累原始科学数据、提供共享服务为使命。近二十年来,以离线申请、网络共享、专题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国内外学者的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数据支撑。本次《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辅助参数观测专题》数据集论文的出版是ChinaFLUX在探索科学数据共享模式方面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很高兴、也很欣慰地看到了这种数据共享新模式不仅得到了ChinaFLUX成员的热情支持及认同,也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评价。
ChinaFLUX是依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所创建的专项科学观测研究网络。2001年启动了ChinaFLUX建设,通过对观测站和通量观测塔选址、观测系统设计、观测仪器选型等技术方案的反复论证,以及野外工程实施和观测系统安装与调试,于2002年首期6个观测研究站(含8个生态系统,即4个森林、3个草地和1个农田)和1个综合中心初步建成,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站点联合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长期观测研究。
ChinaFLUX随后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3计划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多个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和带动下,其通量观测台站的数量不断扩大,其空间代表性不断增强,观测内容和综合观测功能不断扩展和提升,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促使了亚洲通量网络(AsiaFlux)的重组,成为亚洲和全球通量观测研究网络(FLUXNET)的重要组成部分。
ChinaFLUX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的林业、农业、气象职能部门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生态系统通量研究的发展,针对中国的不同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开展了越来越多的通量观测研究。2014年,ChinaFLUX积极联合国内行业部门及高等院校,共同组建了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目前,中国通量观测联盟已经拥有71个台站(网),包括22个森林站、17个草地(含荒漠)站、17个农田站,13个湿地站、1个城市站和1个湖泊观测网。ChinaFLUX的生态观测站点基本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地带性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初步形成了国家层次的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体系。
科苑数据:ChinaFLUX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于院士:ChinaFLUX创建伊始,就以面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以及发展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科学为核心任务,设定了以下几个长期的科学目标。其一是创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平台,提升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综合观测能力,积累多要素长期观测数据。其二是构建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观测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构建支撑科学研究的野外观测平台、数据—模型融合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其三是开展生态系统—样带—区域尺度碳—氮—水循环过程机理研究,评价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时空分布格局,服务于国家陆地碳收支评估和碳汇定量认证。
科苑数据:作为率先提出通量观测网络与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整合的设计理念的组织,这方面您有何心得或见解?
于院士:在ChinaFLUX 的设计过程中,率先提出了通量观测网络与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整合的设计理念,通过ChinaFLUX 观测站的优化布局,构建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中国生态系统科学观测与研究平台。
科苑数据:大家都知道观测台站大多非常偏僻,有很多科研人员一年甚至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那里。我想这些台站以及科研人员,都是ChinaFLUX这个集体中的重要组成,您认为这些科研人员和野外台站的工作在ChinaFLUX的数据资源获取过程中承担了什么样的地位或角色?
于院士:ChinaFLUX全称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是由一批科研工作者们自主自发形成的科技合作组织。成员单位和科学家们怀揣着对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共同热衷和执着而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学术团体。可以说,每一个台站、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是ChinaFLUX的重要组成,ChinaFLUX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和付出的结果。
ChinaFLUX的站点布局强调了生态系统格局的区域地理分异性、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关键地带的代表性;采用观测站点—样带—区域的优化布局,有机地整合了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与生态过程实验研究平台。在ChinaFLUX的台站布局和建设过程中,依据欧亚大陆森林和草地的地理分布特征、结合中国气候区划成果,在原有的东北样带(NECT)和东部南北样带(NSTEC)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国草地样带(CGT)、欧亚大陆东缘森林样带(EACEFT)和欧亚大陆草地样带(EACGT)的新概念,构建了亚洲区域通量观测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样带体系。在此基础上,整合欧亚大陆样带研究与台站的观测资源,发展了基于ChinaFLUX的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计划(CarbonEastAsia)国际合作的基础平台,填补了亚洲季风区观测研究的空白,增强了ChinaFLUX的区域代表性,提高了ChinaFLUX在全球通量观测研究网络(FLUXNET)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苑数据:ChinaFLUX在《中国科学数据》出版了非常优质数据论文专题,这些年来,ChinaFLUX在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方面还有哪些实践和成果?
于院士:科学数据共享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期待的伟大科学事业,但是推动科学数据共享事业的发展却总是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步履艰难。二十余年来,ChinaFLUX和中国生态系统网络(CERN)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做出了多种多样的努力和尝试。
2002年,CERN就制定了国内第一个数据共享条例--《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和管理条例》,并于2005年就开发了国内第一个“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信息系统”。2012年还首次组织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的观测数据整编和公开出版工作,出版了《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丛书,共4卷51册。
ChinaFLUX自创建以来就坚持观测数据共享原则,在网络成员间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于2013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了8个台站的通量观测数据,2009年和2013年两次参与国际性通量网络(AsiaFlux、FLUXNET)的全球数据共享。2018年,ChinaFLUX首次以数据论文的形式推出了《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辅助参数观测专题》。该数据论文仅上线一年时间里,网络点击已达5.38万次,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21年,我们再次推出了《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专题数据集》。
多年来,ChinaFLUX以离线申请以及网络共享等方式为国内学者的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330多GB的数据服务。未来,ChinaFLUX还将继续致力于野外台站长期观测,获取宝贵一手数据资源,为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学研究、生态安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治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科苑数据:您作为《中国科学数据》的副主编,期刊从筹备到创刊,都得到了您的关怀和指导。您多年来也致力于探索和推动科学数据成果出版和共享服务事业发展,一路走来历经艰难而又成果丰硕,您有怎样的体会?
于院士:正如我刚才所说,科学数据共享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期待的伟大科学事业,但是推动科学数据共享事业发展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近来大家对科学数据共享的观念已经有了些认知上的转变,中国学术界已创建了多个数据共享期刊,《中国科学数据》就是一个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涵盖领域最宽、数据资源最丰富的优秀代表,而且其发展潜力巨大。我有幸参与了《中国科学数据》的创刊,并担任期刊的副主编,也欣慰地见证了期刊的健康发展,更期望《中国科学数据》能够坚持创刊初心,扎实工作,积极创新,继续引领中国科学数据共享事业发展,期待“十四五”期间形成一个以《中国科学数据》为旗舰的数据期刊群,共同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做出贡献,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科苑数据:在我们这次访问就要结束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说一些寄语呢?
于院士:对于广大读者,我想借用习总书记的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负韶华”来勉励大家,尤其是青年读者。知识是创新的原动力,永不枯竭。处在百年变局、创新发展新时期的我们,应该坚定信念,抓住机遇,脚踏实地,不断进取,行稳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