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测站点 > 森林生态系统 > 千烟洲

  • 地理位置

    千烟洲(115°03′29.2″E,26°44′29.1″N)人工林通量观测站位于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的千烟洲红壤丘陵农业综合开发实验站内,微气象观测塔建立于2002年8月。站点下垫面坡度在 2.8°~13.5°之间,塔四周的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

  • 气象特征

    千烟洲试验站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根据1985~2002年本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统计,站区年平均气温17.9℃,平均年降水量1542.4 mm,年蒸发量1110.3 mm,年均相对湿度84%。

  • 植被与土壤

    实验站现有林分大多是1985年前后营造的人工针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以及木荷(Schima crenata Korthals)、柑橘(Citrus L)等,常绿植被覆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

  • 观测系统

    研究表明,涡度相关仪器安装在冠层高度2倍左右的位置较为合适。千烟洲试验站的主要观测高度设计为为23m,次要高度为3倍于冠层高度的39 m位置。在这两个高度上安装有三维超声风速仪(CSAT3, Campbell Scientific Ltd, USA)、快速响应红外CO2/H2O分析仪(Li-7500,Li Cor Inc, USA);七层CO2 廓线观测系统(LI-820, Li Cor Inc, USA)以及常规气象仪器(HMP45C等,VAISALA等公司的产品)分别安装在1.6、7、11、15、23、31、39 m处;总辐射、净辐射、点状光合有效辐射及降水测量仪器均安装在41m 处;红外测温仪分别安装在2m与41m处;土壤温度表安装在地表0 cm和地下1、5、20、50、100 cm;土壤湿度仪安装在地下5 cm、20 cm、50 cm处;土壤热通量板安装在地下3 cm、5 cm处。CO2、H2O湍流通量.数据采集器(CR10XTD、CR23XTD、CR5000)以10Hz频率采集观测数据,在采集实时数据的同时在线计算30分钟的平均通量数据,全部观测数据保存到PC卡上同时由电脑实时下载。下载的通量数据包括实时数据和半小时平均数据,常规气象数据包括半小时平均和日平均数据。

  • 负责人

    王辉民

    E-mail:wanghm@igsnrr.ac.cn

  • 通量观测负责人

    王辉民          研究员

    杨凤亭          高级工程师

  • 观测研究骨干

     郭大立(首席科学家)          研究员

     张时煌          副研究员

     戴晓琴          副研究员

     李庆庚          助理研究员

     马泽清          助理研究员

     王晶苑          助理研究员

     付晓莉          助理研究员

      

  • 科技部"973"

    1.降水格局改变对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2010-2014)

    2.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研究.        (2010-2014)

    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中亚热带人工林固碳过程定位监测研究.       (2010-2014)

    4.森林碳氮气体交换与碳氮流失          (2012-2016)

  • 自然科学基金

    1.植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作用机制/植物叶冠层和根冠层对碳氮水调控的相互关联。        (2013-2017)

    2.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土石混合介质二氧化碳产生及 传输过程研究.        (2012-2014)

  • "碳专项"子课题

    1.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研究。         (2011-2015)

  • 中科院知识创新

    1.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研究.          (2013-2017)

1.刘允芬,宋霞,于贵瑞,人工针叶林不同高度碳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研究,中国科学D,2004,增刊II,109-117

2.宋霞,于贵瑞,刘允芬等,开路与闭路涡度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比较研究,中国科学D,2004,增刊II,67-76

3.刘允芬,宋霞,于贵瑞,红壤丘陵区地表能量通量闭合的初步研究,江西科学,2003,21,183-188

4.刘允芬,于贵瑞,王利军等,红壤丘陵地区双季稻的表观光合量子效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9-52

5.宋霞,刘允芬,徐小锋等,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冬春时段碳、水、热通量的观测与分析,资源科学2004,26,96-104

6.宋霞,刘允芬,徐小锋,两种方法评价不同高度涡度相关系统的观测结果(英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22,386-393

7.宋霞,刘允芬,徐小锋,箱法和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的比较研究,江西科学,2003,21,206-210

8.沈艳,刘允芬,王堰,应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水热、CO2通量的国内外进展概况,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559-566

9.沈艳,缪启龙,刘允芬,亚热带红壤丘陵人工混交林区CO2源汇及变化,生态学报,2005,25,1371-1375

10.沈艳,刘允芬,中亚热带森林区通量观测的源面积探讨,植物生态学报,2005,29,202-207

11.齐华,于贵瑞,刘允芬等,柑橘叶片气孔导度的环境响应模型研究,2004,12,43-48

12.陈永瑞,刘允芬,林耀明等,江西千烟洲试验区大气降雨及人工林树干茎流特征,2004,26,522-526

13.王利军,李家承,刘允芬等,高温干旱胁迫下水杨酸和钙对柑橘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3,23-185-189

站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