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揭示了高寒生态系统中,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化草原均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约分别为-200gC/m2、-120gC/m2和-75gC/m2;负值为吸收),而高寒湿地则为碳源(约85 gC/m2)。报道了高寒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碳通量的时间变动特性及光温水等因子对碳收支的影响,证明植被类型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对温度敏感性有所不同,一般随土壤湿度增大或土壤有机质增大Q10有所增大。控制和影响碳通量的因子有光合辐射、温度、降水、昼夜温差等。其中温度、辐射在不同的分布尺度上(范围)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不论何种植被类型,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2的交换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生长季的生态系统表观光量子产额、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和生态系统呼吸在植物生长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
2. 针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耗水量、植物水分利用率以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耗水量季节划分,并基于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的影响研究,对过去11年来植被水分利用率研究发现,植被地上和地下净初级生产量的平均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958g/(m2mm)和2.326g/(m2mm)。
3. 同时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研究中发现,高寒草甸退化程度不同其土壤容重及最大持水能力有所不同,从重度退化到轻度退化,植被/土壤持水能力增加8%。同一放牧样地用围栏围封措施下植被-土壤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放牧时间不同具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不同海拔高度梯度植被-土壤碳氮密度分布状况、土壤呼吸状况、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分布格局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