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测站点 > 荒漠生态系统 > 沙坡头 > 李新荣

李新荣  男,1966年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至前苏联留学,于1995年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地植物与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副研究员。出站后到原沙漠所工作,1998年被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聘为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至2001年曾先后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得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修和做访问学者。现任联合国荒漠化防治独立专家、银川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宁夏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地资源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沙漠》编委。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重点站站长、兼生态与农业研究室副主任。已培养硕士2人、博士1人,现在学硕士2人、博士生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干旱区植被生态学(植被格局与过程)、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机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生态水文学(植被-土壤系统水量平衡与植被对水循环的调控机理)、荒漠植物生态适应对策及隐花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  专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专题、中科院创新前沿方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和国际合作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10余篇),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奖1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做会议邀请报告。 kaoyantj
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我国北方沙区特殊的生态过渡带—鄂尔多斯高原的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对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珍稀荒漠灌木四合木、半日花和绵刺的生态适宜气候引种区的划分,对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物种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论证了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灌木物种多样性分布与起源的中心的观点,并从古地质事件、古地中海的消退、该地区在大气环流、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和人文社会的过渡性特点和基质条件的多样性等方面分析阐述了鄂尔多斯灌木类群多样性分布与起源的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对我国荒漠化发生的典型地区毛乌素沙地的恢复生态学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飞播植被对环境的恢复与改善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今后开展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干旱沙漠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沙坡头地区铁路人工植被防护体系的稳定性与演替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了演替的2个物种周转速率最大的两个重要阶段,这对维护这一人工防护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在理论上是研究演替与维持稳定性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提出了干旱区草场退化后植被恢复过程的概念模型。对40余年来沙坡头地区主要固沙引种植物的生态适应对策、物候学特征进行了生态生理学和数量生态学的分析研究,特别是物候学的研究,是我国荒漠化地区最为系统和完善的研究。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到青海高寒退化草场、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生态恢复、西藏荒漠化治理、甘肃敦煌绿洲恢复等区域。部分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刊物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Plant and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Plant Ecology,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和Restoration Ecology上。   
同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