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测站点 > 农田生态系统 > 长沙(茶园)

  • 地理位置

    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金井镇,地理坐标为:113°19’ 56.49”E, 28°33’5.22”N,海拔78.3m,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站区建有通量塔两座,分别位于站区典型稻田和茶园内,其中稻田通量塔所在地理坐标为:113°19′39.9″E, 28°34′49.5″N,塔基海拔高度82.7 m;茶园通量塔所在地理坐标为:113°19′45.6″E, 28°35′5.9″N,塔基海拔高度106.2 m。该站代表了中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农业生态类型。 

  • 气象特征

    站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5 ℃,年降雨量1330 mm,年太阳辐射总量404.6 KJ/cm2,年日照时数1651 h,日照百分率为37.4 %,≥0℃的积温为6335 ℃。无霜期280 d。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气候异常特征主要为夏秋干旱。

  • 植被与土壤

    站区植被主要有马尾松次生林、人工杉木林、水稻和茶园。稻田和茶园通量塔下植被分别为水稻和茶树,冠层高度分别为0.1-1.0 m和0.8m。稻田通量塔下土壤类型为水稻田,耕层厚度0.2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6 g kg-1,土壤全氮含量为2.08 g kg-1,土壤颗粒组成为砂粒42.4%、粉粒30.4%和粘粒27.2%。茶园通量塔下土壤类型为花岗岩红壤,耕层厚度0.3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4 g kg-1,土壤全氮含量为0.86 g kg-1,土壤颗粒组成为砂粒45.0%、粉粒27.3%和粘粒27.7%。

  • 观测系统

    1 、通量观测系统的设备组成:LGR CO2/CH4/H2O、N2O/CO和NH3(Los Gatos Research, USA)快速分析仪和CSAT3三维超声风速仪(Campbell, USA)。

    2、 观测设备的安装高度:稻田和茶园通量塔高度为2m、超声风速仪和CO2/CH4/H2O、N2O/CO分析仪采气高度为2m,NH3采气高度为2m和1m(可根据冠层高度调整)、空气温湿度、辐射、降雨量安装高度为2m,气压传感器安装高度为1m,土壤温湿度仪安装深度为0.1m。

    3 、观测频率:三维超声风速仪、CO2/CH4/H2O、N2O/CO浓度采样频率为10Hz,NH3浓度采样频率1Hz,通量平均时间为30min.

    4、 通量开始观测时间 2013年5月。

  • 负责人

    李勇

    E-mail:yli@isa.ac.cn

  • 通量观测负责人

    吴金水           研究员(所长)

    李    勇            研究员

    肖润林            研究员

  • 观测研究骨干

    黄道友            研究员

    沈建林            副研究员

    李裕元            副研究员

    王   毅             助理研究员

     

  • 科技部"973"

    1.  流域碳氮模型构建及检验                        (李勇    2012-2016)

  • 自然基金

    1.  亚热带丘陵园艺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李勇    2012-2015)

    2.  稻田-大气氨交换通量特征、影响机制与模拟模型研究             (沈建林    2014-2017)

  • 科技部国际合作

    1. 亚热带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           (吴金水    2011-2014)

  • 院重点部署

    1. 亚热带丘陵区流域农业氮磷污染源头防控体系研究与示范            (吴金水     2013-2015)

  • 1

    定量了亚热带典型茶园N2O年度排放通量,获得具有代表性亚热带茶园N2O排放因子;解析了影响亚热带茶园N2O排放的关键环境因子。通过大样本采样,定量了具有不同高程的丘陵茶园N2O排放通量空间和季节变异,解析了影响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并建立了丘陵茶园N2O排放的模拟模型。

  • 2

    定量了双季稻田在不同水碳氮管理措施下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阐明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影响因素,首次发现在双季稻种植体系通过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可较常规施肥减少甲烷排放达40%和提高水稻产量,为秸秆的合理利用及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

  • 3

    在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所在的金井河流域内建立4套大气氮沉降观测系统,对流域内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上(林地、茶园和稻田)的氮沉降进行了4年多连续观测,目前已定量出流域内大气氮素干湿沉降量和定性分析出氮沉降的主要来源,并对大气氮沉降对流域氮素面源污染氮源的贡献进行了估算。

  • 4

    在SCI期刊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Biogeoscience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 Geoderma,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等上发表有关亚热带稻田茶园、稻田通量观测和模拟研究论文10余篇。

站点景观